-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21年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公告[11/20]
- · 小型气象建设项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弹药全程监控应用示范”顺利通过业务验收[11/02]
- ·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亚洲大范围降水和气温异常成因的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平台”顺利通过验收[11/02]
- · 气候所举行2020年冬季全国气候预测会商研讨会[11/02]
- · 我院次季节至季节团队关于2019年长江伏秋重旱成因分析被选为2020年《大气科学进展》第11期封面论文[11/02]
-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集成综合科学试验与示范应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召开[09/18]
-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专项“主要经济作物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及防灾减灾关键技术”(2019YFD1002200)项目推进会在京召开[09/18]
- ·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物理过程机理研究”课题验收被 评为优秀[09/18]
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辽宁一次暴雪的数值模拟差异分析
作者:滕方达 李得勤 蒋大凯 杨森 王寒 陆井龙 聂安祺
关键词: 云微物理; 参数化方案; 暴雪模拟; 降水相态;
摘要:利用WRFv3.9.1中尺度数值模式,采用Lin、WSM6、Thompson、WDM6四种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2007年3月4日辽宁特大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使用61个国家级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模式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模拟能力,对比分析了不同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模拟降雪过程中相态变化和水成物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均能模拟出与CloudSat卫星反演反射率分布相接近的结果,其中Thompson方案模拟的回波顶更高,向北伸展的范围也更大,其他3种方案回波顶高均在8 km附近。4种方案对降水落区的模拟略有差异,整体来看WSM6方案对本次降水的极值中心位置,以及不同降水量级的TS评分整体都优于其他3种参数化方案。降水相态模拟与观测的对比分析发现,WSM6、Lin和WDM6三种方案均能够模拟出雨雪分界线不断南压的过程且雨雪分界线位置准确,而Thompson方案对辽宁南部地区雨转雪时间模拟偏晚。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4种方案均能模拟出大气低层存在的雨水粒子,其中WDM6方案模拟的雨水含量明显较其他3种方案更多,Thompson方案模拟出更多的雪粒子和最少的霰粒子,Lin方案霰粒子南北范围广、伸展高度高,WSM6和WDM6两种方案模拟出较少的霰粒子,这两种方案模拟的云冰高度也更低,正是各种水成物空间分布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降水量和降水相态模拟的差异。
上一篇:两种微物理方案对夏季东北亚阻塞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下一篇:GRAPES_YY模式发展及其对梅雨锋降水模拟的性能检验